以下是新闻原文: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题目: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震惊了全国父母!
//讽刺?
抱着已经冰冷的女儿,素素的妈妈刘毓精神彻底崩溃。把一个“笨”女儿送进全国知名学府,再让她进入大连知名的律师事务所,母亲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可女儿毕业才一年,就用这样的方式回报母亲的深恩!
优秀夫妻,不惜一切让女儿智起来
已经50岁的刘毓,是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因教学成就突出,一路获得破格提升,35岁那年就晋升为教授,担任大连某大学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是该校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中层干部。爱人梁军是公务员,如今已身居高位。夫妻俩的事业成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嫉妒。
1984年,刘毓生下女儿,取名梁素素。她对丈夫说,咱们家的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家的优秀。//要强,自负
然而,女儿的表现却让刘毓大跌眼镜:1岁7个月了,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想跑的时候,素素还走不稳。
除了走路不行,素素的言语能力也发育迟缓,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喊“阿姨、婆婆”了,素素连“爸爸、妈妈”也不会说。女儿的表现让刘毓很窝火。//“窝火”,心态不对
真正让刘毓失望是从素素上小学开始的。每次考试,那些稍稍需要动些脑筋的试题,素素总是得不到分。
为了让女儿聪明起来,刘毓成了各种脑保健品的忠实拥趸,每天逼着素素吃各种补品。不过,学习成绩没有上去,孩子却早熟起来,小学四年级就有了初潮。最后,还是医生朋友强烈建议,刘毓才停止了对女儿的“健脑工程”。//急功近利,为了成绩连身体都不要了
但她并没有因此停止对女儿“优秀工程”的打造,她把女儿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请了各科家教对女儿进行一对一辅导。
请家教的结果很显著,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素素破天荒地考了个班级第一。
素素被老师当作班级里的“黑马”选去参加全区的智力竞赛。竞赛中,素素居然一次抢答器都没有按上,因为她还没听懂题,其他的同学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在后来写的一篇日记里,素素回想起这件事心里感慨万分:我反应慢,在团队活动里总是拖后腿的那一个。可是,妈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她总认为她和爸爸都是精英,按照基因遗传,我怎么可能不聪明?所以,父母能干并不一定是好事,我不快乐,他们也活在辛苦当中。//父母的通病?
霸王硬上弓,书呆子上了名校
1997年夏天,素素好不容易上了初中,刘毓用尽家里所有的积蓄,为素素请来大连市数一数二的各科家教老师。到了最后,素素被训练成只要一看到试题的前半部,就知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所以,每次考试,素素都能取得班级前五名的成绩。
刘毓总算满意了。她在拿到女儿成绩单的那一刻,对素素说:“你的聪明真是被妈妈强行挖掘出来的。”
2000年,素素考入大连第二十四中学。上高中的第一次月考,素素居然门门不及格。为此,班主任老师和刘毓进行了认真严肃的对话。当老师不经意地说有人怀疑素素是通过知道考题的方式考入第二十四中学时,刘毓暴跳如雷:“我可以根据这句话告你诽谤!”说着,她硬是把老师拖到校长室,一番唇枪舌剑,最后素素班主任向刘毓道了歉。刘毓借机向校长提出:“这样对素素有成见的班主任,不适合做我女儿的老师。这件事我可以不向教委反映,前提是把素素调到高一(六)班。”//强势
高一(六)班是尖子班,就这样,本来就跟不上进度的素素被调到了尖子班。不到一个星期,向来对妈妈言听计从的素素告诉妈妈:“我要退学。”刘毓一听,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素素却相当坚定:“老师讲的东西,我根本就听不懂。高中的课程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难了。我想上职校学护工,将来到养老院工作。”素素的话差点儿没把刘毓噎死。//如果梁素素能够坚持一下?
梁军试图说服刘毓尊重孩子的选择,可是刘毓的反应相当强烈:“比咱素素差一万倍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她怎么就不能?我告诉你梁军,除非我明天就死了,否则,我一定要素素上大学,而且是名校!”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3年,素素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刘毓大哭一场。梁军更是对刘毓感激不尽:“如果不是你,女儿就废了。”
拔苗助长,注定苗毁人亡
大学的生活为素素开启了另外一扇窗,她希望没有妈妈的安排,尽情享受大学生活。可是,现实很快扑灭了素素的希望。第一个学期结束,素素是全班唯一一个高数没及格的人。
于是,素素的大学生活过得依然如高中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她在日记里用“可怜”来形容自己和妈妈:聪明的妈妈生了个不聪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现实,可怜。不聪明的孩子有个聪明的妈妈,被拔苗助长,可怜。
大四吃散伙饭的时候,素素喝了很多酒,轮到她发表毕业感言时,她的发言让很多同学红了眼圈。“毕业了,大家最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走向社会,自力更生了。而我最高兴的是,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这16年的读书生涯太累了,累得我很多次都不想活了……”
刘毓托了各种关系,将素素弄进大连一家专事海事官司的律师事务所。素素的师父是业界十分有名的律师,对下属的要求非常严格。
上班第一天,师父交给素素一个任务,给加拿大一个客户发邮件告知官司进展,并让对方提供一份新资料。这任务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小事一桩,可是对素素来说,实在有些为难。因为她外语水平一般,《海事法》又非她大学时的专业,邮件中的很多用语她都没有把握。见师父很忙,素素就向别的同事求助,可是得到的回复是:“我很忙,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
晚上,师父回来了,素素只好实情相告,师父当时就有些生气:“你做不了,为什么不求助别人?你知道耽误一天,得损失多少佣金?”当素素告诉师父同事不肯帮忙时,师父更火了:“你平时不注意交往,人家凭什么帮助你?是不是还要我教你如何向别人求助?”//逻辑有问题?
素素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她能感觉到很多同事都在外面向屋里观望,一个念头在素素脑子里产生:单位里再也不会有人看得起她了。
回到家里,素素对妈妈说:“妈,我不想在这个单位做了,我根本胜任不了。”刘毓一听就火了:“你堂堂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才工作一天,就说这样的话,不觉得丢脸吗?”//没有安慰,全部是横加指责
像以往一样,素素就是有一万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服从妈妈的安排。
2007年12月25日,事务所举行圣诞Party,许多人都将其视为展示才华、增强人脉的机会,都拿出各种看家本领。可是,当主持人点到素素时,她尴尬地站在台上,实在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特长可以展示,最后,她给大家背了一首唐诗才解了围。素素明显感觉到,打那天开始,她彻底沦为公司里可有可无的人。“可有可无”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她再次想到辞职,想去乡村小学做一名教师。//理解
但妈妈再次断了她的念头:“留在一个好单位,你才可以找一个条件好一些的对象。你放心,只要你不辞职,碍于你爸的情面,这个公司永远不可能把你扫地出门。”
终于,在一个下午,素素从单位21楼飞身而下,当场身亡。几天后,刘毓才在自己的邮箱发现素素自杀前发来的一封邮件,内容很简短: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
这些文字,让刘毓久久无法平静。接受笔者采访时,这位母亲含泪说:“我把家丑外扬,只是想用女儿的生命换来其他家长的警醒。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这是从素素日记里看到的一句话。可是,我偏偏让她去够那根本不属于她的高枝儿,结果,她最终从不属于她的高处摔了下来。回头想想,我不就是希望她幸福吗?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什么成绩、名校,一点都不重要。吃糠咽菜的生活,只要她喜欢,又有什么不好呢?//事后诸葛亮,罪有应得
以下是感想:
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选自原文——题记
这篇新闻的题目中含有“震惊了全国父母!”这种字眼。现在的媒体,已经习惯了为每一篇新闻都加上类似的博人眼球的话来吸引人的关注。我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震惊了全国父母”加的是名副其实,不算过分。我希望如果另有这样管教孩子的父母看到这篇文章能够及时警醒,不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梁素素”。
多次研读这篇文章,我很能理解刘毓的优秀与她那种望女成凤的期望。50岁的刘毓出生于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她很幸运,10岁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基本上能够正常的从初中念到高中毕业再参加高考。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1979年的高考数据,当时全国高考468万人报名,只录取28万人。录取率只有6%,快赶上现在考211的难度了。在不太发达的当时,再过个几年高考录取率也不会太高。而刘毓能够高考成功并成为“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真的是比较稀有的,我相信刘毓在这之中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更不论之后刘毓是如何成为教授和提拔为干部,这努力也是少不了的。自己如此之优秀,自然就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
但是,作为学生我更能理解梁素素的痛苦。因为我自己有时候也有这种痛苦,只不过这种学习不好的痛苦和压力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这种自己施加的压力也时常会让自己感到烦恼,更不用说梁素素接受的来自外界多方的压力了。素素在日记中用“可怜”形容自己和妈妈:聪明的妈妈生了个不聪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现实,可怜。不聪明的孩子有个聪明的妈妈,被拔苗助长,可怜。我认为梁素素从小到大在身心上都经受着极大的摧残,身体上吃着什么“补脑”的补品,导致性早熟,是身体上的痛苦。每天还要起早贪黑的去上学,而且上的课自己一点都听不懂。还有一堆课外班每天都在等着梁素素。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参加工作受了委屈,回到家里想获得一点安慰,和妈妈说说,妈妈还挺窝火的,反倒把梁素素说了一顿。你能想象在Party之后被人认为可有可无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在如此的高压态势下,最后梁素素不堪忍受,最后选择从21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象到梁素素在做出她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抉择的时候是多么坚定而果断,我甚至联想到梁素素在从21楼跳下的时候心理是多么的高兴,绝对是我们无法言说的。
所有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刘毓。刘毓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聪明,以高标准要求孩子。素素在日记中所记述的内容正是对妈妈的控诉。她为了女儿的成绩不惜牺牲身体健康:她每天逼着素素吃各种补品,不但没有提高成绩,反而让自己孩子性早熟了。最后在医生朋友的“强烈建议下”才停止吃补品。可见刘毓为了女儿的成绩有时连健康也没有顾及。自然的,就难免后来母亲为了梁素素的职位得以保全而不顾女儿的感受。梁素素跳楼,不正是刘毓以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必然结果吗?刘毓的望女成凤的心态过于急迫:“素素的言语能力也发育迟缓,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喊“阿姨、婆婆”了,素素连“爸爸、妈妈”也不会说。女儿的表现让刘毓很窝火。”素素在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处在丫丫学语的年代,很小时候的能力并不能说明什么,而刘毓仅凭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早早开始“窝火”,我认为这是刘毓太过虚荣。刘毓性格过于暴躁,素素考入大连二十四高中时老师无心的一句话都被她暴跳如雷的告到了校长那里去;素素回到家在工作单位受到了委屈,刘毓不仅不安慰,而且还把梁素素骂了一顿。妈妈没有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来看,忽略梁素素的一切思想感受,把自己的要求全部强加到了女儿的身上,这是刘毓做的不对的地方。
前几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些回答,说的是考上清华北大的一些高中学霸在里面被虐成学渣的故事。其实在清华北大的环境里也并不是完全友好的,也会存在强的同学鄙视弱的同学的情况存在。这些学生在校外被认为是装逼,在校内又不受人待见,也是两头受气。其实我想说的是,就算上了一个好的大学/中学,如果不适合自己还非要把自己往进塞的话,那带给自己的就只能是无尽的痛苦,就像梁素素一样。
我认为不要做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要做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你对一件事情很有兴趣就算你工作很累或者这件事超出了你的能力,你也是在快乐的工作,心里高兴。而如果你不高兴的工作,不论怎样,你心里都不会好受。
看到差不多结尾了,有人可能觉得这个是和教育体制有关系,是因为如此高压的教育体制逼迫家长这样对待孩子,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和教育体制没有太大关系,全都是这个家长的错。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好。
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这样的例子未来只可能越来越多,我希望大家看到这个例子之后,能以这个例子作为警醒,我真的不希望这个例子再在我的身边上演。